
春节腊月三十习俗
除夕指的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正月初一形成新的时间段。除夕的意义在于既排除了旧年的喧嚣,又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新年的到来。以下是春节腊月三十传统习俗的重要内容:
贴春联
春联是一种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现,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华人们过春节的标志。每当人们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贴门神
旧时农历新年,人们常在门前贴上门神,这些神像象征着守卫门户的神灵。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后来被画成人像张贴于门上。传说中,神荼、郁垒兄弟们专门守护门,大小恶鬼不敢进入家。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等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等像为门神的。如今,一对对门神被制成一文一武,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守岁
熬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也有对 upcoming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古人在《守岁》诗中写道:
"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腊月三十的风俗
1. 贴春联
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抒发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始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2. 贺新年的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3. 贺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有的人们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
4. 漳灯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5. 贺年画
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6. 燃爆竹
除夕之夜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古人用鞭炮驱赶怪兽“年”的故事。现在人们放鞭炮是为了驱走邪恶和不幸,迎接新年的好运和福气。
7. 大年夜饭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美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8. 守岁
除夕夜,人们会守岁到午夜,迎接新的新年到来。守岁的意义在于祈求平安、健康和长寿。
9.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除夕之日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然后将红包置于枕头之下,寓意就是真有钱,早上起来把枕头反过来,寓意反正真(枕)有钱。
10. 献祖先
在中国很多地方,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地区一般在凌晨开始燃放鞭炮和燃烧纸钱等祭拜天地和祖先。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