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亭送别》 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艺术境界,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 2、感受崔莺莺的人物刻画和情感变化,认识到她反封建叛逆的性格特点。 3、了解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学习如何分析其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具体意义及其反封建叛逆的性格特点。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鉴赏和意象联想,回忆古诗文的情景交融艺术。 2、以《西厢记》为背景,分析崔母对两人成婚的看法及现实主义的立意。 3、理解金圣叹批点本对大团圆结局的建议及其思想意义。 4、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崔张的爱情走向,探讨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冲突。
教学过程: 1、引入:简述《西厢记》第五部中的送别情节及第六部的金圣叹批点本的处理方式,引出人物命运的分歧。 2、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崔张爱情: - 第五部: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冲突。 - 第六部:浪漫主义与悲剧的主题探讨。 3、讨论金批《西厢》结局的观点: - 大团圆之首,但也带有一丝理想主义的意味。 4、总结: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的崔张爱情,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差异,引发对社会矛盾与爱情本质的思考。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本课《长亭送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如下:
- 课程安排与教学目标
- 本次教学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汇报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文意和学习鉴赏方法;第二课时则是深入探究的阶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完成综合感受。
-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
教学过程亮点与不足
- 通过例题引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曲词,为鉴赏活动打下基础,设计合理。
-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功底,通过多读多练提升音韵感,但对感性的处理不够深入。
-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 在布局安排上,先讲“意境美”,后又进行了“人性美”和“语言美”,缺乏整体衔接,影响学生整体理解。
-
文情分析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缺乏感性的层次,部分生存在感性思考难于展开。
-
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 重视朗读是基础,但未多次诵读,影响鉴赏效果;注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但不够自然。
-
教学中应更多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如通过例题引路,帮助理解修辞手法。
-
教学反思总结
- 本课教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但仍需提升语言教读和感性的处理上。
-
借班上课的环境下,课堂互动性较好,讨论发言活跃,但在今后应加强针对性练习,促进学生更深入的语言积累。
-
后续改进方向
- 继续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时间安排,增加多读机会,提升感性的体验。
- 加强语言教读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发展审美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文意、修辞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在深化感性思考和提升语言积累方面仍有改进空间。通过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节关于王实甫元代杂剧《西厢记》的教学内容与方案设计,涵盖了丰富的教学目标、课前预习要求、教学设想以及教学过程等部分。以下是对教学方案的总结与分析:
教学目标
- 认识《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及其性格特点。
- 探讨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感受剧中的动人情节和丰富的文采。
- 学习如何通过观看相关曲目(如《长亭送别》)进行联想,并结合书法作品激发自己的审美体验。
课前预习
- 了解王实甫的背景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 阅读并背诵相关文学作品及剧目提示,增强学生对角色和情节的理解。
- 学会运用书法作品表达对文中的艺术感受,并记录个人审美体验。
教学设想
- 导语与情境引入
- 开始课时通过富有深意的导语引入《西厢记》的内容,营造出情感共鸣的氛围。例如: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