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酒问月古诗及注释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酒问月古诗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虽然飘逸浪漫,却因诗人自身孤高的情怀而增添了几分超然洒脱的气韵。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此句既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又透露了一个隐含深意的情境——他并非 merely 作诗,更为主动引导酒客饮酒。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前半句看似自问自答,但其后的动作和描写却使这句诗显得更加富有感染力。“我今停杯一问之”,停杯的动作既令人想起与酒共度余生的情景,又暗示着诗人此时离开酒池的意图。
后两句则通过对月光变化、人情世故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然洒脱的艺术氛围。诗中“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让人感到内心的一丝醉意,仿佛又回到了诗歌创作时的灵感时刻。“人攀明月不可得”,这句看似矛盾的双关语,恰是李白内心复杂情感的生动写照。
“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一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受,也暗示了诗人追求高洁的情操。后两句又进一步点出,诗人本可以像古人那样,以开放包容、中年长者为坐月的人设来过上一种超然洒脱的生活。
整首诗以李白的孤傲为基调,既表达了其个人情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诗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更是暗含了一种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传递出一种超然与永恒的感觉。
最终两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句看似自作自足,实则巧妙地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饮酒作乐,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
【赏析】: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难感受到李白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核。诗中那种超然洒脱的情怀,既有诗人自身的孤高追求,又蕴含着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诗中“明月”这一意象,既象征了诗人内心的浪漫与超然,也暗示了一种超然后的淡泊与豁达。
同时,这也体现了一位文人雅士的深沉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青天有月来几时”,看似自问自答,实则流露出一种超然自得的情怀。后一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起伏,既是对前文的呼应,又是在暗示着诗歌创作中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李白那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核。它不仅是对酒作诗的模仿,更是对人生、对自然的一种超然与感悟的体现。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