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蛮蕊黄无限
在五言词艺术的天地间,如何解读这首《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的深意?本文将为您解析这首优美的绝唱。
作者:温庭筠
年代:唐
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的额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濛的窗纱又将你的笑容隐去。
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了又匆匆别离。
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玉钗上配有金股的妆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
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繁花满树。
欲问明月和繁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注】:显然,这是一曲闺中思人之词。此一词的核心,应当在于第二句所谓:"宿装隐笑纱窗隔"。全然表达了被书女主人公的思慰之由。花间词也并不完全写香艳旖旎的风光或离情相思之苦,它还保存了当时文人叹说民歌时的吟唱方式。另据民间素称,花间词的艺术特点,除上面谈到的关于词调用韵以外,还在于她本身书写故事能力。比如韦庄的《女冠子》:"。其实《杜阳杂编》早有:"女蛮国人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谓之菩萨蛮……"还有一种民间说法《菩萨蛮》是从外国洋人西传而来的一式民间乐调。这里还是先来看一看属于唐教坊的温庭筠一式的《菩萨蛮》。更多宋词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中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温庭筠《菩萨蛮》"花满枝"上面第一句里的"山额"其实就是所谓的"额头"。而开片这一个"蕊黄"又是什么呢?是源自六朝妇女涂施额上的颜色。正如张先在《汉宫春》当中所言:"汉家宫额涂黄"。李商隐《蝶三首》诗中也有:"纤纤初月上鸦黄"的句子。以表旧时女子额点黄颜的雅美妆态。有一点意思的是,今人古女对于 herself审美方式大有不同。今人多称变得衰老时候拥有黄颜之女者为:"黄脸婆"。可是过去的翩跹美女却专门把黄土一般的色泽涂弄在年轻的脸上,用黄晕来妆饰其性美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有关于"蕊黄"的色泽之类光华,仅仅局束于当年六朝江南之都。而与北方无关。犹如《花间词》作者刻意在间搜索所谓"花间"之语时,目光只只放及江南道理一样。"花间"这个术语在民间也被用来指代南方地区。这种偏颇的看法并非个人意见,而是许多词的牌子上都有记载的明显迹象。比如:《梦江南》、《望江南》、《望江怨》、《江城子》、《临江仙》、《南歌子》、《南乡子》、《浣溪纱》、《思越人》、《采桑子》、《巫山一段云》等等,都可以寻出其中调名来自从前的江南六朝一代。
温庭筠是公元818年至公元870年的人。温庭筠最初是太原即今天山西阳曲附近的内地文人。温庭筠的本名为"岐",又名"庭云",其字为"飞卿"。温庭筠才思敏捷,每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成,时人号为"温八叉"。由于温庭筠傲视权贵而失意场屋,以致屡试不第。只做过隋县尉和方城尉和国子助教。所以《花间集》也称温庭筠是"温助教"之流。
温庭筠身后有全部的花间词作品共大约十卷五百词。经常收录温庭筠花间词有六十六首。直白讲,若不是温庭筠后来为生,跑到江南生存并且文人计意的话,恐怕他写不出那么多彩的花间词?
关于温庭筠上一词中:"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一句里的"牡丹"确实有一点点俗了。今天万花丛中,文化凡人常常不拿牡丹自比。如要硬比,世会是百合,秋菊,荷莲,甚至无花果。对于牡丹,晏殊名词《浣溪沙》中有次评:"牡丹妖艳值千金……"实在讲,不怎么十心欣赏牡丹身价的那一种妖艳。有一些花,当街占脸,收银而已。世上最名贵的花野,连跋险涉峰的李时珍也不一定寻觅得见。不过当时当初对于露脸大街头上的艳花,可能文人总是愿意自拟自比。这里我们不好提及关于牡丹品格以外的事。
其实温庭筠看得也麻辣的准:"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关健在于后一句:"暂来还别离"。表达了词人对于牡丹的不置理想。可能温庭筠当时的心间还是属于比较高尚的'吧?所以。温庭筠才会有了倒数二句:"心事谁竟知?”这一问,只能是大词人的说法。理由好比如:"江"在温庭筠心里那是长江。而"溪水"在温庭筠心里也并非只是小流小溪。这便是古人常讲的:"凡人不懂诗者情"。确实如此,词家是圣。在我的目光深处,唐代诗歌尽管发达,可是她与词文化影响却非常明显。而其中最显著的表达特征则是了人词的兴起与发展。当时一统中国由于唐末军阀割据内战而使大地分为若干互不相通隔离区域。而在这些区域内民歌和"诗客曲子词"等等,具有各自地方色彩。诸如《花间》《尊前》和南唐二主与《阳春》之类作品是属南方之词。敦煌曲子词则是北方的歌诗。北宋的词人主要是继承了《花间》、《尊前》和南唐作品的传统。南唐词风总是以哀怨胜,而西蜀之词则以婉约制胜。上述两者融合发展才得就成北宋尤其南宋各路词家的煌目篇什。才有了温庭筠的所谓:"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推荐阅读
描写校园景物的作文400字_描写校园景色的作文(400字以上)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